年度食品谣言盘点

2024-01-23 10:20:01阅读量:18 字体:

1谣言:牛奶中的IGF-1和酪蛋白会导致癌症

年度食品谣言盘点

  真相: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袋220毫升的牛奶中所含的IGF-1只有约539纳克,一个成年人每天自己产生的IGF-1约1000万纳克,是一袋牛奶含量的约18552.88倍。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表明IGF-1致癌。在关于酪蛋白的“大鼠实验”中,导致大鼠致癌的因素是黄曲霉毒并非酪蛋白,且实验结果不适用于人。

  2谣言:亚铁氰化钾是闪电杀手,却被添加在食盐里,这种行为是欧美推行的灭种计划

  真相:不是所有带“氰”字的都可怕,亚铁氰化钾的毒性其实跟食盐本身差不多,属于低毒物质。要想中毒,除非在400℃高温下加热食盐,并且一次吃10kg以上。

  3谣言:中国使用碘酸钾进行食盐碘强化是美国人的阴谋

  真相:我们原来使用的是碘化钾,但因其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失效,所以改成了碘酸钾。国际上使用碘酸钾的国家很多,比如澳大利亚、德国、印度等。说碘酸钾比碘化钾毒性大10倍,是指它的半致死剂量更小,但这并无需担心,因为被允许的添加量都在安全范围以内的。

  4谣言:喝酸奶能长寿是诺贝尔奖得主梅契尼科夫为了捞钱而捏造的百年谎言

  真相:酸奶不仅能提供优质蛋白,还是有益菌的重要来源。

  5谣言:西瓜子的生产靠人工吐籽

  真相:有专门的籽瓜品种和专门的取籽机,人工吐籽是跟不上食品工业化进程的。

  6谣言:街边廉价的烤鸭用的是死鸭、病鸭或者激素催生鸭

  真相:其实价格便宜是因为品种改良后成本降低了,是优化育种和优良饲料的功劳,打激素不合法,同时也不划算。

  7谣言:筷子和案板用久了会滋生各种霉菌,轻者可能导致腹泻、呕吐,重者得癌

  真相:不是所有霉菌都致病,“黄曲霉”更喜欢大米、小麦、玉米、花生,所以生榨油等食物更容易发现黄曲霉毒素的身影。而案板和筷子只要正常清洗使用,就无须过于担心。但是磨损严重或有大的裂痕时应该及时丢弃。

  8谣言:喝咖啡对身体不好,会导致癌症

  真相: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名单中,咖啡被从2B类致癌挪到了3类致癌,就说明了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咖啡致癌的证据。

  9谣言:面包不仅有违法添加,还用人造奶油,是“五毒俱全”的食物

  真相:首先,食品添加剂不是毒药,是经过反复试验的。如果是违法添加,不只是面包,所有食品都不允许这么做,被发现后一定是违法必究,而且举报有奖。其次,人造奶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天然奶油也不一定是零反式脂肪酸,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配料表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10谣言:木耳泡的时间过多就是毒药,食用后会殒命

  真相:中毒和食物本身没有关系,而是存储和处理不当。木耳浸泡以达到柔软有韧性,呈半透明状态为佳。如果在夏季,或是环境潮湿、湿热的地区,担心木耳浸泡过程中会受到细菌污染,应及时更换水,或者选择用温水代替冷水泡发木耳,缩短浸泡时间。

  11谣言:黄瓜卖相好是因为加了避孕药

  真相:黄瓜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PGR),是可以合法使用的农药,跟避孕药风马牛不相及。用PGR蘸花之后,可以保花、保果、降低畸果发生率、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12谣言:美国人正式宣布转基因有毒

  真相:这是老谣言文又穿上了新马甲。事实上,2015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批准了转基因三文鱼(AquAdvantage)作为人类食物用途。而且,美国目前对转基因食物执行的管理方法之一是不需要标注是否为转基因,而我国则是要求必须标注。但如果转基因食品与非转的营养成分等相差较大,在美国是强制需要标注的。

  13谣言:柿子与螃蟹同食可引发中毒,严重者可致命。

  真相:事实上,柿子与其他食物相克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林殷曾对“螃蟹柿子相克”进行过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属于典型的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反应,且以下消化道反应即腹痛腹泻为主症,符合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痢疾感染的特点,并非食物相克引发。

  柿子含有高浓度的单宁,在胃中稀酸的存在下,单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蛋白质)经过聚合形成凝聚物,这个凝聚物就是结石的基础。凝聚物脱水,并在胃壁的蠕动下提高了凝聚物的一致性,帮助了结石的形成。因此一次不要食用过多的柿子。

  14谣言:杨梅、樱桃等水果在浸泡盐水后会爬出大量白色小虫子,可致病,千万不要吃。

  真相:果蝇虫害在南方杨梅产区比较普遍。杨梅进入成熟期后果实会吸引果蝇在表面产卵,采摘后搁置便会生虫。北方的樱桃、苹果如个别不新鲜、散发出发酵味,也会吸引果蝇,但对人体并无危害。

  15谣言:猕猴桃涂抹防腐剂138天不烂?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冯双庆表示,猕猴桃在0℃冷藏的条件下可以放置6到8个月不变质,不用添加防腐剂。对于长时间室温下不腐烂的猕猴桃,冯双庆推测有可能是在采摘后进行了特殊保鲜处理,如利用1-甲基环丙烯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可以抑制猕猴桃释放乙烯,使其长时间保存。这种保鲜方式安全可靠,对人体没有害处。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